Board logo

标题: “梅隆少数民族育才奖学金” [打印本页]

作者: yeyeshengge    时间: 2009-10-3 13:33     标题: “梅隆少数民族育才奖学金”

去年英文系一位非裔教授B在教工大会上宣布,美国对人文社科教育一向极为支持的梅隆基金(Mellon Foundation)推出一个项目: “梅隆少数民族育才奖学金”(Mellon Mays Fellowship)。即,为了鼓励美国的少数民族(非裔、亚裔和拉美裔)学生投身于美国高校中的人文、社会、和自然科学方面的科研和教学,他们将为有志于在某些学科读博士的学生提供机会:除了一些经济方面的资助(如夏季科研资金,会议资金)以外,还让他们在本科时期就能得到专门老师的指点和栽培,为日后进入研究生院作准备。当时我听了很赞同。别的族裔我了解不够,就我个人的观察和体会,至少亚裔普遍选择理工、法律、经济、医学、会计、电脑等实用性较强的专业。这是为日后找工作考虑,生计所迫,无可厚非。然而,人文和社科的研究也非常需要不同种族、文化、和社会背景的人员从事。

说得危言耸听一些,这是一个“话语权”(voice)在谁手中的问题。如果不了解社会强势群体(例如美国的“WASP”阶层)的思维模式(intellectual paradigms),弱势群体就无法真正在平等的基础上与之对话,更别说改变社会的等级制度了。我还记得自己在美国读研究生时某次去应征一份夏季工,招聘者问:如果你现在中了一百万大奖,你最想做的是什么?我当时的回答是:我一定为中国想来读文科的留学生设立一个奖学金。当年我当然是有感而发,因为人文社科申请资助太难,所以将心比心,希望后来的学子能多获得一点帮助。我这个想法至今依然没变。所以,一听说梅隆的这个新项目,多年前的往事陡然浮现在脑中。今晚的餐叙估计是关于这个项目要给大家作进一步的介绍,那位英文系的B教授邀请了有关各系的主任, 我也有幸跻身其间。

到了学校的宾馆一看,才知道这顿饭不光是吃这么简单,还有一些发言讲话。大家入席之后,先是吃饭:沙拉,面包,主菜(小牛肉加土豆和芦笋)。当甜品和咖啡上桌时,节目就正式开始了。 B宣布先由今年几位我校得奖的学生发言。这四位去年的得奖者现在都是本校三年级的学生,一位是非裔,三位是拉美裔,分别是历史、社会学、数学和人类学专业的学生。他们中有的来自美国南方农村,有的来自洛杉矶或休斯顿这样的大城市,但发言的主题基本一致:因为这个奖学金的支持,他们增加了对自己能力的自信,有些更是在自己的家庭或社区并不理解支持他们的情况下,在我校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家庭”。很多人提到,要是没有这个奖学金,他们在家庭变故的情况下可能就会退学或转学。的确,梅隆基金会的这个项目主要是选拔有志于今后在美国高校工作的少数民族学生,提供经济和学术方面的支援,让他们能够顺利完成本科的学业并进一步深造。学生之后今晚的主题发言者是芝加哥大学一位教爵士乐的非裔音乐系教授J,同时也是该校“梅隆少数民族育才奖学金”的主持人。他的发言从一个过来人的角度,进一步谈到这个奖学金的深远意义。

J同我校的B一样,都是这个奖学金的受益者。他们回忆起当年每年夏天聚会讨论他们面对的挑战和应对的策略,记得有一位学生问奖学金的创始人:他们即使在某个艰深的学科读了博士,对他们在贫困线上挣扎的社区会有什么帮助?当时得到的回答是“你们名字后面的那三个字母(即PhD,博士)就能增加你们说话的份量”。回首往事,J说他现在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了这一点。他说,作为一个非裔教授却在白人中上等阶层占多数的名校教书,他当然面对来自各方怀疑的目光。可是因为这个奖学金帮助他建立起的人脉,他和同伴们相互扶持,一路走来,终于能够在美国高校站稳脚跟。如今他不但获得终身教职,而且多有著述,常被主流媒体采访。这不仅让他的家人,包括当初做佃户的祖父,看到他的成绩,而且为校园里的其它少数民族学生提供了榜样。

从1988年创建以来,这个奖学金已经培养了二百多名博士,其中几十位已经在美国高校找到立足之地。我感叹美国梅隆基金对于社会多元化和高等教育平等化的巨大贡献的同时,我不免想:不知亚裔发挥的是什么作用?他们更多是这个项目的受益者还是旁观者?




欢迎光临 华人论坛 (http://list.yayabay.com/forum/)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