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塑料袋与“博雅”教育 [打印本页]

作者: yeyeshengge    时间: 2010-4-26 10:14     标题: 塑料袋与“博雅”教育

南大一位教授在我校做了半年访问学者,回国后写了一篇文章发表在《香港文学》上。我拿来给四年级中文课的学生做翻译练习。学生们对其中一个细节颇为困惑。这位教授描述自己去我校图书馆借书,图书馆人员提供一个坚固耐用的塑料袋,让他轻轻松松地把借好的书带走。“难道中国大学的图书馆没有塑料袋吗?”学生们不解这样的事有什么好写的。真给他们说对了,中国高校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不给你看“后娘面孔”已经让人受宠若惊了,哪里还能奢望这样的服务。

我校学生学习的条件真是太好了。除了图书馆、体育馆、餐厅、教室等各方面辅助教育的硬件软件出色,本校的教学理念是“博雅教育”。英文叫做“liberal arts education”,现在国内提倡的“素质教育”或者“通识教育”,我总觉得不如“博雅”二字更能得其精髓。博者,当然是要学生广泛涉猎各种学科的知识和研究方法。雅者,我的理解不是要培养脱离世俗的“菁英”分子,而是取“雅者,正也”的意思。也就是说,学校重视的不光是“学”、是知识的积累,更是“识”,是批判思辨的能力。这样,学生以后才能不人云亦云,也才能有真正的创新和开拓。

为了实施这个理念,我校实行的是小班教育,教授与学生的比例是一比十。学生修课采取“开放式”系统,全校学生都要必修的唯一一门课是一年级的读写训练课,叫“First-Year Tutoral”。其实就是学生在选定自己的专业以前,由一位类似于国内高校的辅导员的教授指导。这位教授一般带十二名学生,为时约两年,直到学生在二年级下半学期选定专业、找到自己的专业导师后才算功德圆满。这位指导教授教的一年级读写训练课,题目内容无关紧要-我曾见科学家教科幻小说课的,关键是要学生学会大学水平的读书、写作、和讨论的基本技能。老师当然很辛苦,因为一个学期本班学生的多篇文章要千改万改,但学生也因此获益匪浅。在以后的大学生涯乃至毕业之后,他们不但可以运用这些基本的技能,而且因此养成严谨好学等终生受益的学习习惯。

这里,文科学生会选理科的数学,化学,生物学,理科学生也会来选人类学,社会学和文学。我就有过物理专业的学生来选我的中国现代文学课,而且该生的英文写作水平、思考能力都很出色。每年的暑假,学校还提供资金,让学生去与专业有关的单位部门(甚至去世界各国)实习训练,增加他们运用知识的经验和独立生活的能力。

可见,“博雅”教育实际上是一种精细与开放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就以我执教的中文课为例,学生在学校一周上五次课,小班训练。课后教授有办公时间答疑解题,并检验学生课上是否掌握教学内容。下班时间以后,还有语言实验室,让留学生充当小老师,帮助学生解决功课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每年暑假,常有学生申请去中国读书实习。专业生中留学中国的比例也几乎是百分之百。一句话,比我们当年学英文的条件好得太多了!
作者: yeyeshengge    时间: 2010-4-26 10:15

“博雅”一词在西方教育中与职业、技术性的培训相对,指的是关注学生的理性和智性的发展、而不是为就业量身打造的教育。在西方古典时期,“博雅”教育最早是指“自由人”、而不是“奴隶”所受的教育,当代美国大学的博雅教育一般包括文学、语言、历史、哲学、数学和其他科学。近代中国的高等教育起初也提倡过“博雅教育”,如北大的蔡元培时期,清华的早期,以及各地的教会学校。可惜50年代大陆按照苏联模式进行的“院系调整”完全推翻了这个教学理念,高等教育的目标转为整合有限资源、培养科技工程方面的专业人才了。

现在在国内提倡素质教育也有很大的难度。经济转型时期,教育的投入还是太少,学界的风气令人担忧。而学生为生计所迫,往往为了未来的就业选择专业。要培养出又一个杨振宁、李振道,或者钱锺书、赵元任,又谈何容易。目前中山大学正在实验的“博雅教育”,让学生学习拉丁文等古典学科,似乎是试图恢复西方较为老式的“博雅”理念,能否和中国高等教育的惯例接轨,还在未定之数。

我主张在本科阶段实行“博雅教育”,即,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帮助他们学习多种技能,积累多样体验,但对于目前国内“通识教育”带来的一些问题我也不无担忧。 首先,博雅教育是需要投资来支撑的,绝不只是让学生们去上一些其他专业的课就能解决问题。教师教学的质量一定要有保证,否则学生云山雾罩,糊里糊涂地听了一通课,却不见得学到了什么知识和技能。现在国内很多综合性大学都是更强调教师的科研而不是教学,这不利于提高教师教学的积极性。而且,面临扩招的大势,每位教授动辄就上一两百人的大课,就是想要给予学生个别关注又岂可得也?

其次是本科专业水平的下降。在“通识教育”的大框架下,大学第一第二年,学生基本不接触专业课,而是力求知识的基础化、多样化。但到了第三第四年,他们又迫于就业的压力,需要寻找实习和应聘的机会,对专业课未必上心,所以现在很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已经延后到硕士生教育中传授了。

再次,如果本科阶段的专业知识都推迟到硕士生阶段教授,很可能会遇到硕士与本科教育脱节的问题。目前国内考研方兴未艾,各种补习班遍地开花。读研的除了有真心希望进一步做学问的,也有以此作为改变命运的机会的,作为找不到工作的权宜之计的,或者借此镀镀金,以便解决单位的职称问题或作为跳槽时又一个筹码的。我并不觉得后面这几种较为复杂的动机有什么不正当,毕竟人生一世,追求自己的快乐幸福是天赋人权。可是客观上,有不少研究生本科基础不好,有些当时注重的就是考研的应试教育,所以读硕士阶段的专业课很吃力,“听不懂”现象比比皆是。更有甚者,读书只是点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往往开学报到以后便告失踪,去从事更有经济效益的活动去了。希望我只是杞人忧天,通识教育的实行真的会给中国的高等教育带来新气象。我将拭目以待,看看几年以后的效果到底如何。




欢迎光临 华人论坛 (http://list.yayabay.com/forum/) Powered by Discuz! 7.2